第一百四十一章 桥头堡(一)
白历史无国界嘛! 欧美的战争史套用在中国身上,是天经地义的正确性。所以一批又一批的灌水白们,就根本性的忽略了蒙古马与欧美马种的哪些不同。 他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蒙古马瘦低矮,冲击力弱,负重,等等弱。映衬的欧美马种,高大雄健,爆发力强力,冲击速度快,负重强大,等等的无数优。而将衡量战马是否优秀的另一重要方面:容不容易饲养,耐力长不长久,给完全无视。 于是就在不少人脑海里形成了中国战马,主要是蒙古马种,档次低劣,质量低下,属劣质马种,完全比不上欧美战马,这一‘真理’一样的定论。 …… 不可否认,刘暹穿越之初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观的影响。但是,人都是进步的,组建骑兵部队以来,蒙古马已经用它们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优秀。 在冲击力爆发力和负重上,它们确实是比不上欧美马种。可是强大的生存力和优秀的耐力,让它们能完全屹立在军马的巅峰位置。 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保持良好的体力用于行军作战】。 刘暹手中的那批三盟黑龙江健马,匀速行进下,四个时辰行进百里左右路程,无压力。经过调驯后的蒙古马,更可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有畏惧。 时到今日,刘暹已经完全将自己前世的某些‘知识’抛进大脑的处理器了。那根本就是错误的。 看看捻军的行进速度,看看僧格林沁生命最后阶段那为期数月的持续追击,彻底骑乘化的入疆征伐军,在行进速度可达到什么地步,就可见一番。 事实上,在平原环境下的行进,蒙古马日行50~100公里,能连续进行10余天;短距离骑乘速度记录1600米为分0.8秒;15.5公里为4分1秒。 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次蒙古马耐力赛,比赛距离为100公里,比赛从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出发到乌尔逊河东岸再返回到阿木古郎镇,比赛从早晨5开始,冠军马个时就完成比赛。1950年,蒙古马中的铁蹄马在当年59公里的那达慕大会上,58分钟就跑到了终。 006年6月9日,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举行的全国草原耐力赛,参赛马匹冒雨进行,全程0.5公里。来自呼伦贝尔马主泰马加布的两匹骏马,分别夺走了本次比赛的冠军和亚军。其中的冠军马,0.5公里的全程创造了41分钟的记录,速度达到了44.6公里每时。 刘暹并不知道蒙古马的这些光辉记录,他手下就算最优秀的那批战马应该也比不上耐力赛和那达慕大会那些参赛马匹的素质,但60分及格总可以了吧? 刘暹如今日行五十里,还是在自家地盘上,根本无一压力。四月初队伍抵到松潘厅后,军中马群连膘都没见降。 进驻松潘的刘暹所部,迎来了自己在汉地境内的最后一段时间。不久后他们就将从松潘跨入青海了。之后的茫茫前路,藏人蒙古人维族人等等,遍布眼前,唯独少了汉人汉迹。 这个时代的大西北,扣除掉甘肃之后,青海新疆有多少生活着的汉人? 一百万有吗? 五十万有吗? 经历了新疆叛乱的浩劫之后,三十万汉人有吗? 便是刘暹的心,在步入松潘厅的这一刻也是极复杂的。手下官兵,自不用多言。 所以,刘暹虽然知道九寨沟黄龙两大后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都在松潘厅【今阿坝自治州】境内,可他脑子里却从头到尾都没冒出过一丝去瞧瞧的念想。一丝也没! 松潘厅是直隶州,州官五品衔,在刘暹面前不会有半话语权。 而这地方从后世都是自治州这一看就清楚,少数民族是很多的。虽然后世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镇都只是那么一,绝大多数还是汉人占主体成分。但在眼下的时候,松潘厅绝对是汉番杂居。藏族羌族占据着相当一部分话语权。 知州给征伐军找来的当地向导,汉人只有五人,两成半。剩下的十个是藏人,三个是蒙古人,两个是羌人。 而受刘暹之名邀入州府衙门的十四个大商户中,汉人也只占据了九席,撇开外来商号,本地的汉商更是仅有四人。在当地势力中,都占不到一半席位。
征伐军进驻松潘的第三日,刘暹在州衙花厅里摆下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出席的客人为松潘本地十四家大商户。除了九家汉商,五家番商两家藏人,两家蒙人,一家羌人。 主人为刘暹,作陪的有知州汪文典,州同知潘飞鹏和霍广正。 九家汉商不,五家番商绫罗绸缎,瓜皮帽薄底靴,已经丝毫看不出番人的痕迹了。汉话的也叫一个利流,官味儿很正。 五家番商,除了蒙古人乌珠穆沁一家算是一般意义上的平民,另外四家全是头人。不过就算是头人,汉化已深的他们也清楚刘暹一方提督的身份是什么样的地位。对刘暹的礼遇很是感动,喝酒谈天中,对于刘暹于青海方面的问话是知无不言。酒过三巡,刘暹起身:“诸公乃本地贤达,今日我军途经贵乡,能借此相识,是某生平之幸。” 汉商中一老者立刻起身作揖答礼:“刘军门危难之际不计艰险,率师远伐边陲,抗击叛逆,实天下武人楷模,令我等敬重感佩。” 刘暹微笑,“多谢诸位厚爱。老先生请坐。”这老者姓黄,是松潘厅汉商第一人,其家族明朝时候就已在这里落户生根。在本地汉番之中都影响力巨大。 待老人坐下,刘暹接着:“某奉两宫太后皇上圣旨进赴新疆,自应誓死平贼,安我边陲。只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军需乃是远征第一要紧大事……”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敝号虽然拮据,拿不出什么大笔银子来。也愿意表一番心意。愿出一千两……” 十四户商家都是老狐狸。接到知州请帖的时候,心里就明白,要挨一刀了。私下里也不管往日的纠纷恩怨,早就相互串通了联系。 你出一千两,我出八百两,再有一人出一千二百两。以一千两白银为准绳,按照相互间的实力高地,左右一二百两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