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重典
且,曾毅和户部的左侍郎并不对头,是以,曾毅不介意朝着户部开炮。敬请记住我们的址小://Ы。 “臣,以为,此次河南大灾,既然户部左侍郎前去河南,并未有多大成效,臣枉言,不若让户部尚书前往,想来,户部尚书调度天下钱粮,若其亲身前往,河南一省的灾情,定然是能够解决的吧?” 曾毅这话,却是说的仍旧有些婉转,有些话,并没有直说出来,如,这话里怕是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若是户部尚书连这都无法解决,那,其怕是也要背如曾毅在朝堂之对丁原的行容了,无能至极。 虽然曾毅没有明说出来,可是,殿内的重臣,却也都听出了这个意思。 以刘健为首的内阁几个大臣,却是欣赏的看着曾毅,弘治朝时期,六部和内阁尚未形成确定的从属关系,内阁虽然隐约凌驾于六部之,可是,六部却也并非是对内阁其言听计从。 是以,曾毅对六部当的户部开炮,他们也是乐得其间。 其二,弘治一朝,皇帝至贤,臣子尽忠,方才有兴之象,最起码,朝的重臣,如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吏部尚书,等,却都是极为看官员才干的。 曾毅刚才的话,或许是对户部尚书有些不敬,可其却有一个意思,那是,大明朝的官员,不要无能的,必须要有真正的才干方可。 是以,虽然曾毅的话有些不知分寸,可满殿大臣,包括刘大厦这个兵部尚书,却都没有怪罪曾毅的意思,只是当成了曾毅尚且年幼,是以,说话把握不住分寸罢了。 年幼,分寸把握不当,这个,是可以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变的沉稳的。 可是,若是没有这颗心,没有这个明悟,哪怕是你办事在有分寸,也不可能成为朝廷栋梁。 “日后说话,当注意分寸。” 弘治若有深意的看了曾毅一眼,淡淡的说出了这话。 别看弘治只说了这一句话,可心里却是对曾毅更加的认同了,在弘治这个皇帝的角度来看,自己儿子的辅臣必须是这样正直的人,不畏权贵,只论对错,只有这样,才能辅助好自己的皇儿。 至于曾毅言语是否对户部尚书不敬,这些,弘治却是不在意的。 弘治这话,等于是给了曾毅一个保护伞,刚才曾毅的说的那番话,是不能传出去的,若不然,等于是违抗圣旨了。 皇帝的话,是如此,不会说的那么直白,但是作为臣子,是要理解其含义的。 “此事事关重大,内阁拟旨,由户部尚书任钦差,调度天下钱粮,其前去河南负责赈灾,朕给他三个月的时间。” 弘治采用了曾毅的意见,正如曾毅所说的,河南,现如今是一个乱世,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下来,然后方可大胆的查案、抓人。 而且,弘治的这道圣旨却是极为严厉的,尤其是最后一句话,给他三个月的时间,也可以理解为,若是三个月内,河南的灾情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的环境,怕是户部尚书要掂量掂量会有什么后果了。 “臣遵旨。” 刘健是内阁首辅,这拟旨的事情,自然是他来办了。 之后,弘治又和几位大臣商量了一些其他朝政,也没让曾毅退下,只不过,曾毅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并没有在说一句话。 刚才的事情,事关河南,且是皇帝问话,曾毅才能说的。 若是别的朝政,曾毅还敢开口议论,那不是年幼分寸把握不当,而是真应了丁原在朝堂攻击曾毅的话,恃宠而骄了。 等商量完所有事情,从宫离开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锋芒太过了啊! 马升从曾毅身边走过,以只有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了这句话,然后和几位阁老并排行走了。 ……………………………………………………………… 第二天早朝,这次曾毅却是早早的到了,和诸官站在午门外,等着午门大开。 只不过,今天早晨的气氛却是有些不对劲,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包括吏部尚书马升等人的脸色都不大好看。 对此,曾毅只以为是昨晚商讨事情的原因,并没有往深处想,且,他算是想知道是否又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也是没有渠道的,刚入朝,没有什么好友,是以,根本不会有人和他说这些的。
这等于是一个大环境内突然来了一个新人,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新人是非常孤立的那种,只有慢慢融入进去方可。 至于和内阁大学士或者是吏部尚书搭话,曾毅怕是还没有这个资格的。 与吏部尚书马升说话,这还是勉强能够的,毕竟,曾毅是吏部的人,是马升的属下,可是,这也仅限于搭话,若是想要探寻什么事情,那纯粹是没事找抽型。 好在,这令人压抑的时间并不算长,午门大开,大臣们依次进了午门,列班朝了。 又是一番山摇地动的叩拜之后,照例,曾毅站在班的最后,仍旧是什么都不看到,只能听声音。 “陛下,臣有事启奏。” 仍旧如昨天早朝时候一样,没等其他大臣开口,丁原这个河南的左布政使跳了出来,显得十分活跃! “丁爱卿有何事启奏?” 弘治和善的看着丁原,甚至,嘴角还挂着一丝的笑意,仿若昨晚的那道密奏根本没看到似得。 丁原噗通一声,跪在了地,面色悲楚,甚至声音都带着一丝的沉痛“陛下,河南适逢大灾,臣五内俱焚,可却前段时间陛下召臣回京述职,可臣却身体不爽,一直沉疴在身,时至今日,臣已然健朗,望陛下允准臣赶回河南,部署诸般赈灾事宜,等大灾过后,臣之所过,绝不他言。” 丁原这翻话,是想回河南了,在京城呆的腻味了想回河南了,其实,这也难怪,地方官员到了京城,可不如在自己境内时那番威风,可以说是根本没什么权利了,这种情况下,没哪个官员愿意在京长留的,除非是要在京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