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章 智慧较量(五更,求收藏!)
下午两点,名师苑,面试专用办公室。 整个办公室的氛围极其凝重,让人有点儿窒息的压迫感,李书生端坐在一张转椅上,面前一张办公桌,对面坐着副校长汪翠萍、语文组组长郭雄,郭雄黑着脸,盯着李书生摆放在办公桌上三本厚厚的语文教案笔记本。 “夫人,您说吧?像李书生这种投机取巧的人,能入名师苑的门吗?这教案明显有问题!”郭雄忍不住,终于开口说话了。 汪翠萍心知肚明,她让秦馨语把这教案给李书生的,她当然知道这教案有问题,可她心中又是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原本以为再也没有机会遇见,苍天不负,今天能够得以相遇,她当然要帮李书生一把。 而且从李书生的言谈举止看来,虽然有一些棱角与不足,但稍加培养,定是能够堪负重任的。所以,汪翠萍既是自私地想要帮助李书生,也是从名师苑利益出发。 对于艺考文化VIP全托班,那可是名师苑的重头戏,这些孩子皆是艺术特长生,他们厌学,甚至撒谎欺骗父母,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以至于造成今天这种局面。若是按照常规的文化生来教育,只怕这些孩子迟早会叛逆出翔。 李书生这样的出身背景,性格上的刚柔相济,或许由他来带领这群孩子,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无定式,这是汪翠萍年轻时候非常推崇的理念,没有任何一套教育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往往其结果,都是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郭组长,有什么问题吗?”汪翠萍显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露出几分质疑。 “夫人,您请看!”郭雄顺手拿起一本教案,“从这封面来看,崭新无比,但是这内容陈旧程度来说,至少也是三五年以前的了。这已经说明,李书生旧瓶新酒,不懂他用了什么肮脏的手段,弄来了这几本教案,订上自己签名的封面,就成了他的杰作,难道您觉得这样的人首先品德有问题么?” 汪翠萍脸都有些绿了,这一切都是她暗中相助李书生的,如果说李书生的行为是肮脏的,那么她这位始作俑者岂不是不能用肮脏来形容了?她也是品德有问题吗? “谬论!”汪翠萍勃然大怒,“郭组长,你这是有意刁难书生吧?” 这个时候,李书生保持缄默,装聋卖傻是最好的效果,若是他去与郭雄争执,只会说明他心虚,再者说,从汪翠萍的情况看来,她是绝对地站在自己这边,帮助自己。 郭雄一时语塞,支吾了几句,“夫人,我……我也是为了名师苑着想!” “郭组长,你应该还记得,昨天我们面试的时候,书生说他在大学期间,有在辅导机构兼职教语文,那么,他有语文教案觉得一点不奇怪。而且他重新换了封面,可见他做事细腻,是为了尊重我们两个,他总不能拿着脏兮兮的一本教案给我们,那岂不是太敷衍了?” 汪翠萍可真是擅长雄辩,她抓住了这一点线索,立即给李书生一个绝对没有破绽的台阶下。 这一点就连李书生都暗自钦佩,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书生,你说,这些教案,是你兼职的时候编写的吧?”汪翠萍目光投向李书生。 李书生从汪翠萍那一双期待的眼神里,似乎读懂了什么,连忙微微一笑,底气十足地说:“夫人真是心细,体察入微,明察秋毫。这几本教案的确是我在大学期间去辅导机构兼职的时候编写的!” 郭雄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他心中也是对副校长汪翠萍感到奇怪,平时这汪翠萍对新入职员工,那可是百般挑剔,怎么到了李书生这里,她是故意开绿灯? “很好,李书生,既然这几本教案是你写的,那么对于上面的内容,我想你是非常熟悉咯?”郭雄的言下之意,已经很明显,他要考一考李书生教案中的内容。 如果李书生只是投机取巧,找了这么三本语文教案,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以李书生这种看上去痞子一样的大老粗,肯定是一个字都没有看过。只要考一考教案的内容,他要是答不上来,那不就露陷了么?
郭雄想到这里,暗自欣喜起来,然后装模作样地翻开手里的教案,他看到里面的清晰字迹,一笔一画,苍劲有力,这样的教案几乎可以说用来当做教科书,他不得不发自肺腑地暗暗叹息,要是自己能够把这本教案搞到手,那可以说价值连城。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郭雄虽然刻薄,但是对语文的造诣,那也算得上是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他翻阅这本教案的一瞬间,已经感觉到这本教案的价值。几乎可以说,好像武侠剧中,那些武痴突然获得一本武功秘笈。 而这本教案就是武功秘笈,郭雄恨不得立刻修炼上面的武功口诀心法。只可惜,这三本教案是李书生的。他甚至心头掠过一丝后悔,早知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蒙混过关算了。卖一个顺水人情给他,以后有机会慢慢从他那里把这几本教案搞到手,去复印一份。 郭雄虽然心里打着如意算盘,但他还不至于糊涂,翻开其中一页,清了清嗓子,“《诗经》在我国文学历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李书生一听,差点笑喷出来,但是他还是强忍住了,想不到这郭雄提问的水平可真是一般,简直就是照着那本教案上读出来的。 既然是要打脸,不仅要打得“啪啪”响,还要高逼格地气势,以绝对压倒式的装.逼模式碾压,让对方从脚趾头到头发稍都心服口服。 如果郭雄问,《红楼梦》里贾宝玉睡了几个女人?《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妖怪?《水浒传》里有多少个宋兵甲乙丙丁?这样的问题,只怕是难住李书生。 对于像《诗经》在中国文学历史的意义这样低智商的问题,李书生觉得他要回答都有点掉智商,可又不能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