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八十七 抄家进行时(上)
开荤结束之后,那一千多士卒每人提着一颗头颅,还有两个三个的,每个人都有,没有一个手上没提着头颅的,感受着他们身上的血腥之气和完全不同的眼神,萧如薰满意的点了点头。 “把他们送回原军队,洗个澡,换身衣裳,叫他们队伍里的老兵给这些新兵蛋子开导开导,免得有些矫枉过正了,只知道杀人可就不好了。” 李如梅领命而去。 而徐光启此时还蜷在地上,身子一抽一抽的,萧如薰站起身子走过去,看到徐光启的眼睛紧紧闭着,好像已经哭晕过去了。 “来人,把他抬回营帐。” 萧如薰挥了挥手,让人把徐光启送回了自己的营帐之内。 然后,他将视线转移到了东面,不知道在那个方向的京城现在如何了,他们内斗的如何了,自己所需要的物资什么时候才能送来,需要的银子什么时候才能送来。 眼下虽然可以拿缴获来赏赐给士兵暂时安抚军心,但是什么东西都没有比银子更好的效果,更能让士兵安心了。 至于物资,没有那些物资,没有足够的火枪火炮和弩箭,萧如薰虽然有粮食,但是也没有北伐的底气。 萧如薰所担忧的,当然也是沈一贯所担忧的,两人的目的虽然不同,但是过程还是相同的。 为了给萧如薰筹措军费和军需物资,他硬着头皮给朱翊钧上书,请朱翊钧下令锦衣卫出动,将已经查实有问题的十二名晋系官员和三名外系官员共计十五人抄家。 抄家所得来的银钱可以作为军费,抄家所得到的金银玉器书画等可以发卖,然后变作银两充做军费,这是不动用朱翊钧的内帑,不至于让朱翊钧再次对着群臣发飙的唯一的办法。 也算是用晋系的血汗贪污银来为大家买一个好印象。 所以实际上支持的人还是不少的,至少比他们自己出钱要好多了,他们自己可不会出钱,虽然银子大把大把的捞,但是需要用的时候,还是小心翼翼的。 朱翊钧很快就看到了沈一贯的奏表,看到上面提及了抄家的事情,心里也大致明白这是沈一贯投桃报李的行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至少,沈一贯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动辄就要自己的内帑出钱。 当然,国库里还是一样没钱。 三百万岁入的时候没银子,六百万岁入的时候还是没银子,那多出来的三百万银子去了什么地方呢?大明朝的岁入到底需要多少银子才能出现结余呢? 抑或是,无论多出多少银子,到最后都会变成亏空呢? 朱翊钧对此心知肚明。 怕是六千万银子也是一样的亏空,一样的不够用,下面那些狗胆包天的混帐们的胃是个无底洞,只要是银子,不管从何处来,目的地都是他们的胃。 于是他招来了骆思恭。 自从上一次警告骆思恭以来,骆思恭老实了不少,网罗了不少文官团体内部的消息告诉朱翊钧,也让朱翊钧进一步得知了文官集团内部的龌龊,恼怒的同时,也觉得自己获胜的几率一点一点的提高了。 看着跪在面前的骆思恭,朱翊钧也没有之前那般的怒火了。 “这次叫你来,是要给你一个抄家的任务。” 骆思恭顿首:“请陛下吩咐!” 自从上一次侥幸逃生以来,他也是愈发老实,意识到了想要活下去吃香的喝辣的,就只能给皇帝干活儿,其他人都可能出卖自己。 到时候文官有人保着死不掉,但是自己会死的比谁都难看,所以正在拼命的想办法刷回属于自己的印象分。 “这份名单上的人,全部抄家,男子发配充军,女子发卖为奴,家中现银全部封存,古玩玉器等财物包括屋舍本身都可以立刻发卖,所得银两列成账目给朕看。” 朱翊钧丢了一份名单给到骆思恭,骆思恭粗略地看了一下。 “十五家?” “对,十五家,一家不剩,全部抄掉,银两务必保存好,这些银两都是要送去边关给萧卿做军费的,不得有失,你可明白?” 骆思恭顿首道:“臣明白!” “嗯,立刻去办!” 骆思恭很快便退下了。 退到宫殿外面,骆思恭再次打开了这份名单扫视了一下,按照他的了解,他知道这里大多数都是晋系官僚,看来最近锦衣卫内部流传的一些流言是真的。
朝臣各大派系已经联手,誓要将晋系集团彻底废掉,挖空他们的根基,而这只是第一步而已。 至于能抄到多少银两,骆思恭也是清清楚楚的,用作军资,大概是绰绰有余的。 萧如薰,这可真是捅破了天的人物啊!把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完全废掉了,让皇帝彻底觉醒,差点把锦衣卫和东厂一起送进去了。 萧如薰,萧如薰,你可真是胆大包天啊…… 哼! 骆思恭很快便回到了锦衣卫指挥使司,召集了自己的部下们,发布了抄家命令,所有人等分做十五个小分队,同时进行抄家,而骆思恭将亲自带领一支精锐小队,亲自负责前户部尚书杨俊民家中的抄家任务。 锦衣卫是一个有着赫赫凶名的组织,其凶名来源大部分都是洪武时期初设的那一段时间内所造成的官场恐慌,那一场官场恐慌所带来的官不聊生的痛苦记忆一直延续下来,至今未曾被忘却。 而时至今日,锦衣卫的恐怖早已经没有洪武永乐时期那般剧烈了,而且锦衣卫主要是对付官员和皇亲国戚,并未下达平民百姓之家。 所谓『世人恐慌』也多是文人的留言记述,文人都是士子,士子则多为文官,锦衣卫主要打击对象就是他们,他们怎么能不痛恨抹黑锦衣卫呢? 所谓缇骑四出天下震动,震的也不是天下,而是天下官僚。 没办法,升斗小民不识字,留不下什么文献,只能让大家以为文人所说的就是大明朝的普遍事实了。 当然了,他们说的未必不是真的,因为升斗小民最好打听,最喜欢凑热闹,官员文人恐慌的时候他们明明没有任何干系,却也跟着一起恐慌。